*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载体之一,在健康中国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近年来,乌当区围绕“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这一主线,充分利用地道药材产地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医药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从中药材种植,到中医药制造,再到医药流通、药食同源、康体养生……当下,乌当区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品牌影响逐渐提升、产业带动日益凸显,中医药焕发着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春风化雨,跨越腾飞。随着贵州中医药产业园即将落地建设,乌当中医药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健康产业发展将掀开新的篇章。
依托优势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乌当区何以注重发展中医药产业?这与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环境密不可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良的生态,让乌当区成为全国地道中药材的重要产区。
乌当区海拔在米至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6℃,森林覆盖率达57.95%,境内多高山河谷,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地貌深度切割,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乌当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先天保障。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目前,全区已探明野生中药材资源种,目前种植开发47种、规模化种植开发18种,包括天麻、头花蓼、红土茯苓、杠板归、苦参、丹参、三颗针等名贵稀有中药材,占贵阳市中草药品种的53.4%,占贵州省中草药品种的22%。
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乌当区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乌当区围绕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把中医药产业发展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将中医药产业作为促进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年,全区太子参、头花蓼、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面积约5.47万亩,累计完成产量1.78万吨,累计完成产值1.53亿元。
实践证明,乌当区发展中药材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前景广阔,在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创新驱动聚合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位于乌当区东风医药食品工业园的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一箱箱肺力咳合剂从生产车间走出,走向全国各地。年,该公司肺力咳合剂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印证着乌当区医药制造的实力。
为更好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乌当区大力发展制药产业,做精做优中药和民族药,推进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和民族药产品发展,全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实践样板、发展样板、创新样板。
——医药制造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目前,区内拥有景峰制药、健兴药业、新天药业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0家,其中3家为全省领*型龙头企业、5家为全省医药骨干企业;年全区完成健康医药产业产值63.63亿元。
——中医药服务产业多元发展。年建成的贵州苗医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参观、考察人员近3万人次;普济生物生产的药用化妆品和美容产品是全省唯一获得药妆字号的中药材美容产品;以威门药业的铁皮石斛和天麻冻干粉为代表的中药滋补保健品牌不断形成,年实现销售额万元。
——中医药品牌不断形成。全区培育扶持了6家企业上市、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3个;持有批准文号的药品个,实际投入生产药品58个,单品销售上亿元的有12个;拥有GMP生产线49条、专利个;79种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80种药品进入省级医保目录;16个品种被贵州省认定为医药名牌产品。
立足长远,乌当区加大中医药产业科技投入,依托重点研发平台,进一步开发天麻、铁皮石斛、头花蓼等本地特色药食材,切实提高中医药产业科技转化率,大力推进民族药创新发展,力争到年,申报以“苗药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与此同时,乌当区积极鼓励本地中医药企业强化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倡导中医药企业向上游原料基地延伸,提升中医药产品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打造优势重磅单品,推进中医药产业壮大和发展……
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心怀高远的乌当区中医药产业不断寻求突破,永远在路上。
“接一连三”做强中医药全产业链
在乌当区水田镇罗庄村,仿野生铁皮石斛漫山遍野,于林间开出了“美丽经济”;在乌当区羊昌镇,余亩的中药材繁育基地内,一排排育苗棚错落有致,一片片绿油油的白芨苗长势喜人……如今,在乌当区,“绿色银行”遍地开花。
中医药产业“接一连三”,事关产业发展需要、事关农民增收致富。
如何用好资源优势,走一条绿色富民的农业发展之路?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乌当区应势而谋,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作答——
健全产销对接机制。围绕中药材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中药材品种发展,加快推广地道药材种植模式,打造全省地道药材种苗基地,形成“种植在全省,基地在乌当,辐射在全国”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黔药出山”。
聚力健全产业链条。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积极开拓产品种类,提升中药材产品的品质,打出“组合拳”,让中医药产业前端有销路、中端有链接、后端有收益。
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因地制宜,依托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多种生产运营模式,以中医药产业的新发展带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新突破。
“接一”还需“连三”,乌当区推动中医药产业在融合发展中不断提升质效。
在医药物流方面,康心药业、广奕医药、光正医药、凯归众民、中卫时代等25家医药流通企业形成了产业集聚,具备了发展中医药产业的物流运输保障体系。年,全区医药流通产业销售额实现约52.75亿元,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在电商应用方面,乌当区作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及全省大数据大健康融合发展聚集区,在中医药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医药物流业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度融合探索,在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拓展销售市场等方面获得显著成效。
传承、创新、发展。如今,乌当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正走在“春天里”,特色产业壮大发展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广,源源不断地为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注入动力与活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