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中食叶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食叶类害虫一般多具有咀嚼式口器,取食茶树芽叶,直接构成茶叶的减产。这是一类对茶叶生产威胁性较大的爆发性害虫,其中以食叶类鳞翅目害虫、卷叶类鲜翅目害虫和象甲类害虫较为常见。主要的种类有茶尺婆、茶毛虫、茶小卷叶蛾和茶丽纹象甲等。
茶毛虫茶毛虫又称茶*蛾,是茶树重要的食叶类害虫之一,我国大多产茶省均有分布。茶毛虫以取食茶树成叶为主,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产量。此外,茶毛虫幼虫虫体上的*毛及就克触及人体皮肤后,能起皮肤红肿、奇痒,对采茶、田间管理以及茶叶加工影响很大。
茶毛虫为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经过成虫、卵、幼虫和缩4个阶段。雌成虫翅琥珀色,雄成虫翅深茶褐色,前翅中央均有2条浅色条纹,翅尖*色区内有2个黑点。卵块椭圆形,上覆*褐色厚绒毛。幼虫6~7龄,1、2龄幼虫淡*色,着*白色长毛;3龄幼虫淡*色,胸部两侧出现一条褐色线纹,第一、二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变黑绒球状;4龄幼虫*褐色,第五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褐色,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变黑绒球状;5龄幼虫*褐色,第五至第七腹节亚背线上毛瘤黑色;6~7龄幼虫土*色,第一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均黑色。蛹茧薄、丝质,长椭圆形,*棕色。
禁毛由年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有一定差异,一般年发生2~3代。绝大多数区域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少数以师及幼虫越冬。卵块产于茶树中、下部叶背。卵期以越冬卵最长,卵历期受气温高低影响,一般随气温升高而卵期缩短。幼虫群集性强,1、2龄幼虫常百余头群集在茶树中、下部叶背,取食下表皮及时肉,被害叶呈现半透明网膜斑;3龄幼虫常从叶缘开始取食,造成缺刻,并开始分群向茶行两侧迁移。6龄起进人暴食期,可将茶丛叶片食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幼虫在茶树上具有明显的侧向分布习性。
幼虫蜕皮前群迁到茶树下部未被害叶背,聚集在一起,头向内围成圆形或椭圆形虫群,不食不动,蜕皮后继续为害。幼虫老熟后爬到茶丛基部枝丫间、落叶下或上隙间结直化角。茶毛虫一般发生较整齐,世代间无重叠现象。影响其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天敌数量。在气候条件中,气温是最大的影响因子。天敌种群数量对茶毛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其中茶毛虫黑卵峰、细菌性软化病及核型多角体病*是主要的天敌。
禁毛曲的防治:消除卵块和电群:一方面在当年末代茶毛虫发生严重的茶园中,可在11月至次年3月间人工摘除越冬卵块;另一方面可利用该虫群集性强的特点在低龄幼虫期,结合田间操作随时摘除虫群;灯光诱杀:由于茶毛虫成虫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安装杀虫灯诱蛾,可诱杀成虫;生物防治:减少田晌使用化学农药的次数,促进田间天敌繁殖,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也可使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制剂,使用浓度为倍液;药剂防治:应掌握在4龄幼虫期前喷药,药剂可选用联苯菊酯、溴氯菊酯和苦参减等。
茶刺城茶刺蛾是茶树刺蛾类中的一种重要害虫,我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分布,在浙江、湖南、江西等省一年发生3代,在广西发生4代。以幼虫取食成叶为害茶树,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产量。
茶刺蛾成虫体和前翅浅灰红褐色,翅面具雾状黑点,有3条暗黑褐色斜线;后翅灰褐色,近三角形。卵扁椭圆形,*白色,半透明。幼虫共6龄,长椭圆形,背部隆起,*绿至绿色。各体节有2对刺突,分别着生于亚背线上方和气门线上方。体背第二对与第三对刺突之间有1个绿色或红紫色内质角状突起,明显斜向前方,这是区别于茶园其他刺蛾幼虫的最明显特征。幼虫背线蓝绿色,中部有1个红褐或淡紫色菱形斑,气门线上有一列红点。细茧卵圆形,褐色。
茶刺蛾以老熟幼虫在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茶芽萌动后化蛹,蛹大多在白天上午羽化。成虫主要栖息在茶丛下部叶片背面,有较强的趋光性。卵散产于茶树叶片反面叶缘处,以茶丛中、下部叶片上的卵量居多。初孵幼虫活动性弱,一般停留在卵壳附近取食。1、2龄幼虫取食茶树叶片下表皮及叶肉,残留上表皮,被害叶呈现嫩*色、渐转枯焦状的半透明斑块;3龄后取食叶片成缺口,并逐渐向茶丛中、上部转移,夜间及清晨爬至叶面活动;4龄起可食尽全叶,但一般取食叶片后,即转取食其他叶片。幼虫老熟时移到茶丛材枝落叶或浅土拥结董化编。气候条件及核型多角体病*对茶刺境种群的消长有较大的影响。
茶刺蛾的防治:清园灭茧:在茶树越冬期,结合施肥和翻耕,将茶树根际的枯枝落叶清至行间,深埋入土,使其中的茧不能羽化,减轻次年害虫的发生量;灯光诱杀:利用茶刺蛾成虫的趋光性,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防治适期应掌握在2、3龄幼虫发生期,药剂可选用苏云金杆菌、茶刺蛾病*制剂、溴氧菊酯和苦参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