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一喷三防”:指的是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微肥、抗旱剂等)混配,一次施药可以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加粒重的目的。一喷三防指的是:防虫、防病、防干热风。
1、病虫害
病害: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等。其中以纹枯病、茎基腐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的危害较大。
虫害:蚜虫、红蜘蛛、吸浆虫、麦叶蜂、金针虫、蛴螬等,以蚜虫的危害较大。
气候性灾害:主要是干热风、扬花期阴雨等。
2、小麦分蘖期至拔节期(3月份)
主要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挑治苗期蚜虫和麦蜘蛛。
对小麦条锈病,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唑·戊唑醇等。
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噻呋酰胺、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进行防治。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区,由于登记在茎基腐病上的农药较少,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噻呋酰胺、氰烯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等防治镰刀菌的药剂防治。要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
麦蜘蛛早期可通过保护利用天敌控制,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头以上时,即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
叶片发*、分蘖不好:适当加磷酸二氢钾克,亩用芸苔素内酯10克。
3、小麦孕穗期(4月15-5月17)
这个时期主要预防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等以及促进小麦孕穗健壮。
对长江中下游和*淮等小麦赤霉病常年流行区,要在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天气预报有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在赤霉病重发区,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等新药,要保证足够的农药有效成分使用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如遇适合病害流行的连续阴雨天气,应隔5—7天再用药防治1—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对多菌灵抗性高的地区,应停止使用苯丙咪唑类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进行兼治。
4、小麦孕穗期--灌浆期
这两个时期主重点防控麦穗蚜及中后期多种病害、干热风,提倡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
穗蚜、吸浆虫:对小麦吸浆虫,应重点做好抽穗期的成虫防治。在孕穗初期当早晨或傍晚手扒麦垄看到1—2头成虫在飞时,应及时选用辛硫磷、*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呋虫胺等在小麦上登记的杀虫剂进行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效果。
当田间百穗蚜量达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氟啶虫胺腈、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当穗期病害仍需防治时,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实施杀虫剂、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等科学混用,综合控制。中后期“一喷三防”常用杀虫剂有,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常用杀菌剂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同时,结合小麦中后期和长势可选用免疫诱抗剂、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促进灌浆成熟,防止早衰。
防止干热风:叶面喷施高含量磷酸二氢钾是防御小麦干热风的手段,没有之一。
来源:三农科学传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