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争议.最具科学设计.保存最好的珠海古桥-大观桥!认识珠海古桥之最
香山县在清代,分为十乡十四都。其中恭常都、附场都大致是目前珠海市香洲区(含高新区)管辖范围。据民国版《香山乡土志》记载:是指珠海大桥以东的地区。据民国《香山乡土志》记载:(恭常都、附场都)有天妃桥,前山寨南门外。马坑桥在鸡拍村,元时建。水彻桥、三潭桥、白眼桥俱在白鹤村。官涌桥(大观桥)在上栅村。大关桥在东岸村右侧。聚源石桥在北山岭村,为往澳通冲。六斗桥在翠微村南,昔经理社仓者私收谷六斗,乡人罚建。翠环桥在翠微村西南,长三丈余,有闸可灌田。青云桥在会同村北,有闸,可守险。大坑桥在南大涌村,外跨大坑水。
香洲区在民国时有桥梁二十三座:天妃桥、马坑桥、水彻桥、三潭桥、白眼桥、官涌桥(大观桥)、聚源石桥、六斗桥、翠环桥、青云桥、康济桥、十眼桥、汇源桥、永济桥、那洲大陂桥、石坑桥、会同单孔桥、七星桥、长南迳古桥、银坑村大坑桥、金鼎新围古桥、百峒溪古桥、东坑无名桥。此外还有不少被遗忘的古桥。
到了年,还保存的古桥只剩下九座,列名如下:东岸村大观桥、那洲大陂桥、鸡山涌口桥、会同单孔桥、东坑长南迳古桥、东坑无名桥、银坑大坑桥、金鼎新围古桥、百峒溪古桥。还有一些无名小桥。
古籍记录最详细的古桥
官涌桥是古籍记录最为详细的古桥。官涌桥长度仅次于鸡山马坑桥,桥面宽度仅次于康济桥。查阅同治版《香山县志》卷一《地形图》,官涌桥在上栅村东北古代出海口。官涌桥已毁,原址建成大观桥。同治版《香山县志》卷六以五百六十一字为官涌桥做了详细记录:“官涌桥在上栅村,乾隆十四年()乡人卢文起倡建------长一十四丈,广五尺一------
最具争议的古桥
大观桥旧貌
大观桥旧貌
大关桥(大观桥),古籍有记载大关桥,没有记载大观桥。现在有大观桥,没有大关桥。“观”与“关”读音相同(相近),大关桥是否就是大观桥?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官方认定:目前珠海六座古桥能够确定的只有“大关桥”,大关桥就是现在的“大观桥”,修建时间为清光绪丙申二十二年(年),现位于唐家湾镇上栅社区村东,是一座七孔石桥,现在还在供村人出行。
市民质疑:官方认定的那座大观桥,此桥在东岸村北面1.5公里外上栅村处,此石桥的名称是否张冠李戴呢?请看看从古籍上查到的资料:
乾隆版、道光版、同治版《香山县志》均记载“大闸桥在东岸村右侧”。
《香山县乡土志》之《恭常都附场都-桥梁》。记载“大关桥在东岸村右侧”。
首先说明,《香山县乡土志》里面的“东岸村右侧”那座“大关桥”,就是现在被官方认定为大观桥,但是,看完以上资料以后,你可曾留意?乾隆版、道光版、同治版《香山县志》连续出现“大闸桥”字眼,它是否就是“大关桥”?
再看《香山县志续编》卷二:“东岸涌水源出恭常镇山窑径。东距县城东南约九十余里。北过大小赤山大小南山至东岸村,西会下栅大陂头诸水,南会浮桥沟心诸水,经淇头陂入曲涌,东受鹤陂内外诸水,出大闸桥经东岸涌入海”。这段描述表明:大闸桥在东岸涌的干流上,东岸村以北。(东岸涌是从南向北流的)。又看《香山县乡土志》之《恭常都附场都-桥梁》。“------大关桥在东岸村右侧-----”。这段描述表明:大关桥在东岸村以北。(同治版《香山县志》卷一地形图,右侧是北面)。分析两段描述。《香山县志续编》卷二说:“大闸桥在东岸村以北”。《香山县乡土志》说“大关桥在东岸村右侧(以北)”。可以肯定,大关桥就是大闸桥,《香山县志》多个版本都提到大闸桥,“大关桥”是笔误。”大关桥”应正名为“大闸桥”。而不是“大观桥”。
查阅同治版《香山县志》卷一《地形图》,发现:官涌桥在上栅东北古代出海口。恰好在现在官涌桥的位置。大闸桥在东岸北面古代出海口,现在留诗山大闸位置。
数据对比:经过测量,大观桥长31米,宽1.39米。长宽比是22.3;而《香山县志》官涌桥长一十四丈,宽五尺一寸。1.89米换算后,长52米,宽1.9米。长宽比是27.3。
按桥宽1.89米,必须4块石并排,但现场考察,大观桥是3块石并排。显然,大观桥不是官涌桥。但大观桥正好在官涌桥的位置,说明官涌桥已不存在,官涌桥的原址建成了大观桥。(换算率:清末1尺=37.4厘米)。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结论:1,“大关桥”是笔误。”大关桥”应正名为“大闸桥”,而不是“大观桥”。2,官涌桥的原址建成了大观桥。
最具科学设计的石板古桥
大观桥,清末修建,是当年“长南迳古道第一桥”,长南迳古道早在康熙年间就已形成,起点在金鼎镇官塘村,终点在前山镇东坑村,随着中山石岐、珠海会同等地到澳门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雍正年间重修了这条古径,全长约十里,都是羊肠小道,遇山劈石,遇水架桥,大观桥见证了当年许多人从香山到前山、澳门寻梦的历史。
大观桥长31.05米,平均宽1.37米。厚0.22米。桥墩承托面2.2米X0.6米。桥墩比桥墩承托面略小。春季水面到桥面1.1米,水深0.6米。桥面由三块石板组成,每块石板长约4.46米,宽0.43米或0.46米。共7孔。桥头岸边有石彻的护堤。桥面与河的中轴线成60度角,桥墩呈船形,与水流的方向平行。桥墩迎水的前端和后端呈三角形。桥墩由多块同样大小,同一形状的的石块叠成,没有纵向接缝。
大观桥结构紧奏,桥面平整,最有特色的是桥的整体设计十分符合力学原理。桥所在位置河面宽约27米,桥长31米,没有引桥。为什么桥长比河宽更多呢?这不是浪费吗?按现代的力学原理分析,是有道理的。
桥墩迎水的前端呈三角形,桥墩呈船形好理解,这是为了减少水流冲击力。桥墩背水的后端也呈三角形,可减少涡流,也是为了减少水流冲击力。桥与河的中轴线成60度角,是最独特的设计。这样布置,可使浪涌不同时刻到达桥墩,可分散浪涌对桥墩的冲击力,还可以减少漂浮杂物对桥墩的撞击力。石板的宽度不同,力学上“固有频率”不同。也是有意设计的。这样可以消减共振对桥面的伤害。桥面与桥墩的中轴线成60度角,也可以消减共振,使桥更坚固。桥的两头岸边有石彻的护堤,能起到更有效的保护作用。每个桥墩阻水截面宽度少于0.6米,少于过水截面宽度的七分之一。桥墩受到水流的冲击力是很少的。另外,桥墩宽度少于0.6米,是很难做到稳固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暗榫技术。榫,相当于铁丁、螺丝,它的好处是千年不毁。暗榫技术在岭南建筑中不稀奇,牌坊,古庙都大量采用暗榫技术。大观桥是不是采用暗榫?有待考证。古人不一定懂得太多的力学原理,但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得到经验,并应用到实际中,大观桥是成功的典范。
大观桥是目前珠海保护得较好的古石桥,属不可移动文物,
现在的大观桥:
一群小伙伴在大观桥宝地旁经营休闲农庄
自养鸭
自养鸡
套房
KLOK房
连州腊味猪手煲
特色鱼羊鲜
水鱼焖鸡
.
.
.
最宏伟的古桥
康济桥是珠海市最坚固最宏伟的大型石拱桥,桥长一十二丈,宽一丈,石厚五寸。其位于南溪村之南面,(今南坦公路口位置),是古代香山县陆路交通主干道,康济桥用花岗石条逼拱砌成,七个孔一字排开,每个孔都一样大小,故又称“七眼桥”,横跨大坑的下游,又称大坑桥(简称大桥),大坑桥是康济桥的前身,在道光五年()前曾用石建成,但不久就跨塌,屡建屡塌,道光五年()用木料重建。同治元年(年)又用石料重建。从此康济桥没有跨塌,直至年公路扩宽时加宽加固。
保存最完整的古桥
长南迳古桥
长南迳古桥,古籍没有记载。凤凰山长南径古道西面的长南径古石桥,其气势不比大观桥逊色。其地位在珠海不是老大也应该是老二了。近三百年历史。长南迳古桥工艺十分精细,结构紧奏。与大观桥难分伯仲。桥面平整,每一块构件都有独特的形状,没有可调换的可能。桥墩的迎水端呈三角形。石板的宽度不等,这样设计是为了消减共振产生的破坏力。长南迳古桥经历三百年时光,仍整体完好,是香洲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桥。
穿过古石桥,沿长南古迳继续向东北方向走,在凤凰山隧道山头上的一处山边,能看到一块摩崖石刻,上面刻有“雍正三年孟秋吉旦佘非凡重修长南迳”的字迹。佘非凡是官塘人,在《官塘村村史》中记载,长南古迳重修于“雍正三年”(年)。这与摩崖石刻的字迹所说情况相吻合。
长南迳桥重修于年,古石桥的年龄也应该跟古道相差不远。
最老的古桥
最古老的石桥是马坑桥、天妃桥和白石桥。皆建于元朝(—年)。
嘉靖版《香山县志》卷之一《风土志》第一记载:白石桥在恭常都白石村,元民周元建。石梁。
嘉靖版《香山县志》卷之一《风土志》第一记载:“天妃桥在恭常都濠潭村天妃庙前,元民周元建,石梁。”濠潭村就是现在的山场村。
民国《香山乡土志》记载:马坑桥在鸡拍村,元时建。
最美丽的名字
同治版《香山县志》卷六记载:“翠环桥在翠微村西南,桥长三丈余,水门二,每门架石三条,有板可闸,灌田数十顷”。古籍记载:翠微山又名大环山,由凤凰山迤逦而来,山卓立而石嶙峋,巅平若砥,其东崖有石屏,屏外大石广五六丈,曰:平台。下有古社坛。幽寂乔松数百株,屈曲飞舞如虬龙,其南坳为白鹤林,鹤巢群集见人不惊。“翠环”二字十分优美。翠,翠微;环,大环山。翠,翡翠;环,玉环。翠环桥,如大环山下一块碧玉。
最新发现的古桥
年4月4日,香山网友“常听说”来到湾仔银坑村,发现了银坑大坑桥。珠海南溪村的大坑桥在《香山县志》有记载,但银坑村的大坑桥却养在深闺无人识。这条石桥至今尚在,矗立在一条名叫“大坑”的小河涌之上,构成别具特色的乡村一景。
银坑大坑桥为双孔桥,形制简洁,长12米,宽1.2米,桥面由三根宽约40厘米的大石条铺就,为常见的岭南石桥风格。据村民介绍,大坑桥已有百年历史。
“大坑桥”因小涌而得名。大坑桥由银坑村通向烟囱山,翻过这座山就是“摩罗下”,也就是现在的洪湾一带。烟囱山上有一座大*庙,也有许多家族修建的墓地,每到清明时节,这些大家族的后裔就从广州、澳门回乡祭祖。
银坑大坑桥被发现后,珠江晚报作了详细报道。
最多市民
据那洲村民介绍,这条河叫那溪河,也叫大陂沟,这座桥就叫大陂桥,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形制与清代古桥有所不同,珠海发现的古石桥大多用两块石头搭成桥墩,但大陂桥的每座桥墩却多出一条石榫,将桥面与桥墩牢牢固定,这种方式多见于明代古桥。这座桥曾经被河水冲垮过,其中两个桥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重新修整过。
查阅《香山县志》和《香山乡土志》等资料,大陂桥并未见记载,它一直默默无闻,横卧在河上,成为村民走出村外的一条交通要道。
最年轻的古桥
会同单孔桥位于唐家湾镇会同社区北村口,建于民国年间,石桥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此桥已成会同一景。因长期使用,桥面受损,铁护栏被撞坏。
珠海市文史部门登记在册的古桥:会同单孔桥名列其中。会同单孔桥虽然年轻,也是建于民国的一座老石桥了。
最隐蔽的古桥
东坑无名桥,说它无名,是因为查不到名。古籍没有记载,古桥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至少有百年历史。古桥位于长南迳东坑村起点,桥面由六块石板分两段构成。两孔。桥墩迎水端呈三角形,桥长12米,宽1.31米。桥高0.8米,桥石板厚0.4米.东坑无名桥是长南迳的一部分,它应该与长南迳古桥同龄,约三百年。
东坑无名桥隐藏在一个农庄里,成为了私家的桥。无人带路,很难找到。
马坑桥也是有争议的古桥。
嘉靖版《香山县志》卷之一《风土志》第一有记载:“马坑桥在恭常都白石村,元民鲍录事建。石梁。”道光版《香山县志》记载:马坑桥在鸡拍村元民鲍录事建,案旧志在白石村误。
民国《香山乡土志》记载:马坑桥在鸡拍村,元时建。
据县志的三则记录,马坑桥是元时建,马坑桥在鸡拍村。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