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以下所选四方,虽为偶得,但都是我历验多例的,故书于此,供同道参考。
民间验方,不可小觑
验方,或出自一人笔下,或出于众人之口,多数难以明确渊源,但它在民间流传着,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虽无经方那样规范严谨、方证合拍,但却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所以颇受医家与病人的喜爱,有的流传数百年且被载入医籍。但验方也不是包治百病(或证)的良方,亦需要在辨证的前提下选用。
1.治荨麻疹方
灵仙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
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无。
此方出自明代董宿的《奇效良方》,主治“遍身瘙痒”,能“明目爽神”。我初识此方,曾治男性荨麻疹一例,30余岁,患病10余年,所用药多为抗过敏剂与中药消风散、荆防败*散等,时有好转,但每至心烦、紧张时,仍不时发作。我于发作时予以此方散剂(威灵仙30克,石菖蒲30克,黑芝麻30克,苦参30克,何首乌30克,生甘草15克,共为细末),每次6克,一日3次,白开水送服。经用半月,瘙痒皮疹消失,追访10余年未发作。后用此方治疗数十例(包括荨麻疹、风疹、不明原因皮肤瘙痒等),均获良效。
由于散剂服用不便,起效较慢,我多以汤剂治疗。汤剂处方为:威灵仙30克,石菖蒲10克,黑芝麻30克,苦参10克,何首乌15克,生甘草10克,一般加用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穿山龙15克,这样止痒见效快,且疗效比较巩固。
此方所含药物,具滋阴润燥、祛风除湿的功效。所治应是阴虚生风、夹杂湿热的证候,如素体阴虚,五心烦热,舌质红赤,上浮腻苔者。若是风寒证候则不适宜。但在应用时,最好不要用酒为引,以免酒精过敏。
2.治腰疼方
茴香杜仲巴戟天,苁蓉故纸加青盐,
猪羊腰子用一个,腰腿不疼似少年。
此方出自清代鲍相璈的《验方新编》,原方名为“壮本丹”。“凡肾虚腰痛,久则寒冷,此药壮精骨,补元阳,利大小便,养丹田,功效甚大。”原方为散剂,装入猪腰(或羊腰),外用面包,煨熟,去面与药,仅食用腰子,*酒送下。此法太繁杂,我改用猪腰(或羊腰)一个,切片,煮汤代水煎药,喝药汤,吃腰子,每日一剂,方药分量为:炒小茴香10克,炒杜仲10克,巴戟天10克,肉苁蓉15克,补骨脂10克,生甘草10克。一般加川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用治腰肌劳损,甚或腰椎病引起的腰腿疼痛、转腰困难,具有壮腰健肾、除湿散寒的功效。
本方的药物多具温肾散寒性能,故对肾阳亏虚,寒湿浸淫的腰腿疼痛,是对症之方。凡腰腿痛困,遇寒加剧者,可斟酌使用。
3.治泄泻(及痢疾)方
山楂薏苡仁,乌梅白头翁,
扁豆马齿苋,泻痢无影踪。
此方得于老医生之手,但据闻为数位中医的多年经验方,用治泄泻与痢疾,取效的关键在于药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治本院一位放射科医生,患细菌性痢疾,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时用呋喃唑酮(痢特灵)、盐酸小檗碱(*连素)、诺氟沙星(氟哌酸)等无效。改用此方,服一剂仍无改善。邀我会诊,见所拟方药剂量太轻,遂改为生山楂克,生薏苡仁克,乌梅15克,白头翁30克,马齿苋30克,白扁豆30克,加木香10克,*连10克。水煎2次,取药液毫升,分两次服用。一剂后,热退痢止,三剂后告愈。用此方,辨证要点在于发热泄泻,舌苔*腻,为湿热急性泻痢者所宜。
4.治气管炎方
青皮陈皮桑白皮,当归白芍北五味,
川贝茯苓光杏仁,半夏冰糖服之宜。
此方为20世纪50年代流传于社会的一帖验方,且已散见于某些医学著作中(如杨作棋的《临证录》中载有此方,但与我所见原方药物稍有出入)。原方十一味,各二钱,水煎服用。服用方法与杨氏所述一致,即第一天晚上煎服第一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早上煎服第二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中午煎服第三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晚上,将所留三剂药渣同煎取液,一次顿服。服药期间,禁止吸烟、饮酒、食辛辣物,并禁止夫妻同房。一周服用九剂药(休息一天)为一个疗程。本方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入桑白皮、杏仁、川贝母、五味子止咳平喘,当归、白芍养阴活血,青皮行肝理气、消食化积,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与痰浊的运化。该方具有祛痰止咳、肃肺平喘的作用。个人体验,此方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效果尤佳。至于证候却无明显特征,似以痰浊内蕴、阻塞肺气、寒热征象等不明显者为宜。或者以“中和”二字言其作用更恰当。我常用药量为:青皮10克,桑白皮15~3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川贝母10克,茯苓20克,光杏仁10克,清半夏10克,冰糖30克。
还可用于早期肺气肿与哮喘的病人。随证可加入炒葶苈子、山萸肉、徐长卿、穿山龙等。
最后介绍我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