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中药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考虑非常多的因素:一是药方要对症,药材要写准(炮制、干鲜要讲明,有的要说清产地和采摘时间);二是诸药配伍要得当,能减*增效;三是用量要合适,统筹考虑定量要准;四是剂型要适合,先考虑病症和药效,再是方便患者;五是煎药方法要对头,先放后放、文火武火要说清;六是服药方法要对症,热服凉服效果不同;七是服药后注意事项要说清,生活起居要配合。所以,中药的使用,一定要找有经验的中医大夫,不能自己乱用药。是药三分*,中药也是在经过炮制、配伍制衡、煎药方法等处理后,才能消除*副作用,保证其药效。
在确定中药用量时,应统筹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剂型:同样的药物,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重;复方应用比单味用量要少;鲜药用量比干药用量应多一倍以上。二是体质: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过大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宜酌情减量;体质壮实者,用量可稍大。三是病情:轻病下药过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重病下药过轻,则药力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四是性别:男性用药量可稍大一点;女性有月经、怀孕和哺乳等生理特点。故用药量宜小。五是年龄:一般情况下,10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量的2/3;5—10岁,可用成人量的1/2;2—5岁,可用成人量的1/3;1岁以内的婴儿,可用成人量的1/4或更少;60岁以上的老人药量应低于中青年的1/2---1/4。六是药性:凡使用*峻烈药,须从小量开始,再根据服药后患者的情况而增减;如病势已退,即停服,不愈则酌量增加。七是配伍:在方剂组成中,有主药和辅药之分。一般来说,主药用量重,辅药用量轻。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都由大*、厚朴、枳实组成,前方重用大*主攻下,后方重用厚朴主利气。单味药用于急救,如用大*治疗中*性菌痢,用独参汤救治血崩虚脱,用量均可加大。
正文(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