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郎中笔记茶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禁忌
TUhjnbcbe - 2020/12/23 17:45:00
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m.39.net/pf/bdfyy/
中医对中药材的认识有其独特的方法体系,主要从“四气”(也称“四性”)“五味”“*性”“归经”“升降沉浮”等方面对药材的特性进行研究和描述。茶被称为“万病之药”,古代医家在茶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禁忌等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摘要介绍如下。1、性味奚茜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检索历代中医及茶学古籍和茶学文献,发现有条关于“茶性”相关记载,认为茶性寒凉者条(90.57%),温热者15条(9.43%);历代条“茶味”相关记载,认为茶味“苦甘、甘苦或微苦微甘”者有96条(68.09%),认为“苦”者有29条(20.58%),认为茶味“甘”者10条(7.09%)。古代医家的普遍认为茶性“寒凉”,经典中药文献《神农本草经》说“荼味苦。”《本草纲目》又记载“苦、甘,微寒,无*。”传统医学文献中未见“绿茶性寒,红茶性温”的记载,本草文献中记载“性温”的茶仅有蒙顶茶、武夷茶、普洱茶、安化茶和泸茶5种。对茶叶性味之所以出现这种含糊不清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是中药学对性味的认定缺乏客观可靠的定义及检测方法,二是可能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类别的茶叶有关。近年来人们发现,即使是在同一普洱茶产区,不同山头的茶,不同季节采的茶,生茶和熟茶其味道和药性确有不同。2、归经元代王好古的《汤液本草》认为茶入手、足厥阴经,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称茶可入心、肝、脾、肺、肾五经,清代医家对茶的归经的见解分歧较大。奚茜发现明清本草文献中关于茶叶归经的记载有64条,归手、足厥阴经(心包、肝经)者29条(45.31%),归心及肺经者11条(17.19%),归肾和胃经者5条(7.81%)。高树慧梳理茶叶相关本草文献共计50种,分析发现茶叶性凉,味苦辛甘,归肝、心包、心、肺、脾、肾、胃六经。对茶叶归经之所以出现分歧,一是因为茶在历代被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伤等各科,以茶入药的品种较多,医家各有不同的临床经验所致。二是中医认为茶叶具有引经作用,宋代方剂中以茶为药引者有首,占首方剂的86.7%;明代名医汪机认为“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3、功效唐代及以前,茶叶多单独作为药用,主要集中在提神醒脑、轻身、明目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如《桐君采药录》有“真茗荼,煎饮令人不眠。”的记录,《神农本草经》归纳为“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记载“苦荼,轻身换骨。”唐朝以后,茶叶的功效迅速扩大,有人将其归纳为少睡、消食、祛风解表、安神、醒酒、坚齿、明目、去肥腻、清头目、下气、生津止渴、利水、清热、通便、消暑、治痢、延年益寿、解*、去痰等20项。高树慧发现古籍记载茶的主要功效包括下气消食、清利头目、清降痰浊、除烦止渴、利尿通淋、清热解*、发汗、除热等,奚茜进一步分析出现频次为解渴(%)、消食(95%)、祛痰(93%)、解热(93%)、清头目(82%)、利小便(80%)、醒睡(78%)、下气(74%)和治瘘疮(60%)。何翠欢等将茶叶的功效归纳为清热解*、祛眠醒睡、清利头目、祛火明目、解*止痢、解渴消暑、下气消食、解腻消脂、疗疮瘘疹、解酒、利大小便、止血、祛痰、护齿、延年益寿等17种。4、主治古籍中对茶叶适应症的记载多与功效合在一起,含茶药方中茶叶的用量不大,且多为"以茶送服方",茶叶常与其他药材等配伍,形成清热解*剂、祛风止痛剂、解表发汗剂、消食下气剂等方剂中,奚茜统计古籍含茶药方的主治病证范围达种,包括眼疾、疮疡、疖肿、泄泻、痢疾、头痛、身痛、感冒时疫、食积腹胀等病症,按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头痛(首,13.65%)、眼疾(首,12.77%)、疮疡(61首,5.99%)和痢疾(48首,4.72%)。5、配伍由于茶的药效平和,适应性广,无*副作用,茶很容易与其它药材配伍。上述茶方中茶叶常与解表药、辛香走窜药、清热泻火药、化痰止咳药、温经散寒药等配伍,不仅加强了茶的疗效,还扩大了其适用范围。配伍禁忌方面,元代《饮食须知》有“尤忌将盐点茶,或同咸味食,如引贼入肾。”“同榧食令人身重。”“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之。服使君子者忌饮热茶,犯之即泻。”等记载,但少见其他医家验证或补充。6、禁忌中医认为茶性苦寒,饮茶过多会损害脾胃,销蚀精血和膏脂,引起气血不足、消瘦、腹泄等症。古籍记载古时饮茶加茱萸、葱、姜等,可能就是为抵消茶之寒凉之性。依笔者观察,长期、过量饮用普洱生茶的普洱茶商中,确有相当比例的人群呈阳虚、气虚、痰湿或湿热体质。元代《饮食须知》中有“大渴及酒后饮茶,寒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空心切不可饮。饮之宜热,冷饮聚痰,宜少勿多,不饮更妙。酒后多饮浓茶,令吐。食茶叶令发*成癖。……若杂入香物,令病透骨。”“驴肉,味甘性平。与荆芥、茶相反,同食杀人。”的记载。6、用量日常生活中,饮茶的一般标准以3~5g最为多见,含茶药方中茶叶的用量不一,一般多为“以茶送服方”。《中国药典》并未将茶作为药材收录,故无茶作为药用的剂量标准。翻阅近代茶叶相关药理及*理试验文献,急性经口*性实验显示普洱茶的半致死率(LD50)大于mg·kg~(-1),属于实际无*级别,28天或90天经口*性试验发现普洱生、熟茶提取物无明显不良效应的剂量分别是和mg·kg~(-1)·d~(-1),可见茶的安全范围极其宽泛。7、注意事项古籍本草和方书中记载的茶叶以绿茶为主,清代以后文献中才出现普洱茶等其它茶类的记载。此外,民间有“茶解药*”的说法,但古籍中缺乏相关记载。有人引用《圣济总录》“解*丸方”中“不知所中*物,即以茶清一大盏,放温咽下”的记载来说明茶能解除药效,实乃张冠李戴。此外,茶虽然对很多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并不能包治百病。此外,大多数含茶方剂临床疗效往往缓慢和有限,多只作为辅助治疗或日常养生,需持之以恒,长期饮用才能呈现效果。总之,茶叶作为药用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绿茶及普洱生茶茶性寒凉,红茶及普洱熟茶性温热;茶味根据不同种类、产区而呈现或苦或甘的不同。茶具有广泛的引经作用,可归肝、心包、心、肺、脾、肾、胃六经。茶的功效依据重要性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消暑解渴,通利小便,下气消食,解腻轻身,清痰化浊,明目护齿,醒酒,延年益寿等。茶叶单独使用可用于防治头昏脑眩、皮肤疗疮瘘疹、饮酒过量以及肥胖症、龋齿、肿瘤等病症,与其他药物配伍可广泛用于感冒时疫、食积腹胀、痢疾、肾疾、肺疾、眼疾、消渴、高血脂及郁症等全身多种疾病。茶作为日常饮品的量一般为3~5g/日,若作为保健品或药品,剂量可适当增加。但要注意长期、过量饮用绿茶特别是生物活性较强的普洱生茶,可能导致脾胃虚寒,水湿停滞,内生痰湿等弊端,可根据饮用者体质选用不同种类的茶叶,或配伍其他药材饮用。

参考文献

1、林乾良;茶叶药用之研究;中国茶叶;年01期。

2、茅晓;药茶历史源流考略;中草药;年第14卷第1期。

3、朱永兴;茶的功效及其运用;中国茶叶加工;年03期。

4、高树慧;茶叶药用的文献研究;;年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中国知网。

5、高树慧,郭瑞华;从古代文献阐析茶叶药性之升降;年8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论文集。万方数据库。

6、何翠欢;卫明;基于文献分析清代医家对茶功效的认识;中医杂志;年21期。

7、奚茜;茶性、茶效与茶用的文献研究;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中国知网。

8、蓝宇敬,马然,张林;药茶方剂的演变源流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03期。

8、胡雪婷;普洱茶*理学的初步研究;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中国知网。

9、马燕,陈立佼,吕才有;普洱茶安全性*理学评价研究概述;茶叶科学;年03期。

郎中原创,欢迎转发,转载敬请注明来源。喜欢本文,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郎中笔记茶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