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蒙药与中药的区别
TUhjnbcbe - 2020/11/13 3:55:00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民族医学如蒙医、藏医、苗医等同样熠熠生辉。蒙医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经历了千百年发展历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及独特的用药经验,这与蒙古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及饮食起居习惯等密不可分。

而同一种药,蒙医和中医的药用部位、炮制、用法等方面却可能不同!蒙药和中药有啥区别呢?

药用部位不同

蒙药和中药均属天然药物,并且以植物药为主。而同名不同药用部位的现象较多,如蒙药龙胆药用部位为其花,而中药用其根。

常用程度不同

一部分蒙药和中药属同物同名,但用药频率不同,这种情况很多。如中药甘草在中药复方制剂或处方中出现率较高,而蒙药中只有止咳祛痰平喘的复方和少数止吐复方中出现,甘草在蒙药复方中出现率远没有中药复方高。再如蒙药诃子在蒙药方剂中出现率高达50%,而在中药处方中较少出现。

炮制不同

蒙药多生用,需要炮制的蒙药没有中药多,中药的炮制方法更多,应用更广泛。但蒙药的炮制方法别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所用辅料上,蒙药常用牛奶、马奶、酸马奶、羊肉汤、羊骨汤等作为辅料进行炮制,这与蒙古民族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等关系密切,如蒙药手掌参的炮制:用牛奶浸泡一定时间,取出,晾干,其滋补强壮作用可加强。

功能主治不同

蒙药学基础理论和中药学基础理论完全不同,蒙药学基础理论中有五元、六味、十七效、八性及两力之说,而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各种药味具体性、味、功能主治和临床用法更是截然不同。如蒙药肉豆蔻味辛,性温,用于胸满心烦,叹气,心慌,头晕,失眠,谵语等症,常用于心赫依、心刺痛等病症。而中医认为,肉豆蔻可温中,行气,消食,除痰,固肠,醒酒解*。治寒凝气滞之心腹胀痛,脾虚或肾虚之泻泄,呕吐,食积腹痛等诸症。

又如蒙药苦参,味苦,性平,有促使热病成熟,发汗,燥协日乌苏,调和三根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感冒初期、关节病变和皮肤病。尤其常用于感冒发烧,热病初期的蒙药复方中必有苦参。而中医认为,苦参味苦,性寒,归肝、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功能。主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皮肤瘙痒等病症,常用于治疗带下阴痒、湿疹疥癣、小便不利等。

用法用量不同

蒙医治疗疾病一般用复方,并且一天选用多种复方制剂,分早、中、晚服用,即每日3次,每次1或2种复方制剂,少则每天用3种制剂,多则每天用6种制剂,这是蒙医临床用药的突出特点。而中医传统用药习惯一般每天用一副汤剂或用一两种复方制剂。

蒙药汤剂一般每次用药量较小(3~5g),患者每次服用水煎液一般为数毫升至十几毫升。蒙药汤剂一般为成药,医院和药店买到成药汤散剂。其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溶解较充分,因此其疗效也一直良好。而中药汤剂每次服用数十克以上,由于每剂药量大,水煎液量自然也大,一般每次服用数十毫升至数百毫升水煎液。

煎煮方法不同

蒙药汤剂一般煎煮1次,服用其水煎液或连药渣服下。而中药汤剂一般煎煮2~3次,合并水煎液,分2~3次服用,煎煮时根据药材饮片的性质与化学成分,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等要求。煎煮溶媒方面,蒙药汤剂除了用水外,也常用牛奶或骨头汤。

蒙医和中医都是我们祖国的宝贵财富,虽然理论体系不同,但是一定有许多值得互相借鉴、学习之处,期待蒙医和中医的共同进步。

来源:经典蒙医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蒙药与中药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