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结合《天行温病论》后面的具体方证,介绍普通温病中感异气而发的4种温病,及天行温病中伏而后发的5种温毒证的临床证治。
(1)
风温之症,其表现繁多且复杂。患者常有汗出不止的现象,汗液似乎无法自控地从肌肤渗出,仿佛身体被一股难以言喻的热力所驱使。同时,身体会感到异常沉重,仿佛负着重担前行,步履艰难,这是由于体内湿热之气淤积,使得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声高息喘是风温的另一典型症状,患者声音洪亮,呼吸短促,仿佛胸中有一股热气在翻腾,使得气息难以平稳。此外,患者还常感昏昏欲睡,精神不振,这是因为风温之邪侵袭,使得人体正气受损,神明失守。恶热亦是风温的重要表现,患者对于炎热的环境极为敏感,稍有热感便觉难以忍受,这是因为体内热邪炽盛,与外界热气相应,形成内外夹攻之势。而脉浮则是风温邪气在表,正气与之抗争,使得脉象显得浮大有力。在治疗风温之症时,宜选用知母石膏汤。此方以知母、石膏为主药,清热泻火,辅以葛根、葳蕤等药,既能解表散邪,又能养阴生津,使得热邪得以清除,正气得以恢复。然而,若医者误用汗、吐、下等法治疗,则会使病情加剧,此时宜选用葳蕤汤来调和气血,恢复正气。葳蕤汤以葳蕤、白薇等为主,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养阴润燥,使得受损的机体得以修复。综上所述,风温之症虽复杂多变,但只要我们掌握其病因病机,选用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便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恢复健康。(2)
温疟,这一古老的病名,其症状独特且多变,治疗之法亦需因症而异。初起之时,患者先觉发热,继而恶寒,此时尚未出现呕吐与骨节疼痛等症状,当以白虎加桂枝汤治之。此汤剂以白虎汤为基础,加入桂枝,既能清解内热,又能调和营卫,对于温疟初期症状有良好疗效。随着病情发展,若见患者内热炽盛,昏睡无语,大热大渴大烦,脉洪大者,此时病情已趋严重,需用麦奴丸治之。麦奴丸由小麦、麻黄、大黄、芒硝、黄芩等多味药材组成,其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对于高热烦躁之症有显著疗效。若患者症状表现为寒热相当,既非大热亦非大寒,此时可用丹砂丸治之。丹砂丸以丹砂为主药,辅以人参、附子等药材,既能安神定志,又能调和阴阳,对于寒热相当之症颇为有效。然而,若患者寒多热少,症状偏于寒性,则需用华佗赤散治之。华佗赤散由丹砂、蜀椒等多味药材组成,其性温热,能温阳散寒,对于寒多热少之症有奇效。总之,温疟之症多变,治疗之法亦需因症而异。医者当根据患者病情,灵活运用白虎加桂枝汤、麦奴丸、丹砂丸及华佗赤散等方剂,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3)
湿温之症,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多变。患者常觉腹部胀满不适,似乎有一股难以名状的湿气在其中徘徊,导致气机不畅,令人倍感沉闷。同时,胸头目部亦疼痛不已,仿佛被无形的湿邪所困,让人难以忍受。更有甚者,会出现胡言乱语的症状,这是由于湿邪扰乱心神,导致神志不清。此外,患者往往还会感到小腿发凉,如同被寒风侵袭一般,这是由于湿邪下注,阻滞经络,使得气血难以流通。而在脉象上,患者则表现为脉小紧,这是湿邪与热邪交织,相互搏结所致。在治疗湿温之症时,白虎汤是一剂常用的方剂。白虎汤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对于湿温之症有着显著的疗效。然而,对于某些症状较重的患者,如汗多、胡言乱语、大渴饮者,则需要采用更为猛烈的药方进行治疗。此时,石膏甘草散便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石膏甘草散以石膏为主药,其性寒而能清热泻火;甘草则能调和药性,缓解石膏的寒性,使药方更为平和。二者合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生津止渴,对于湿从热化的患者尤为适宜。总之,湿温之症虽复杂多变,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其病理特点和治疗原则,便能够运用适当的方剂进行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4)
温毒之症,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常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不利,患者五心烦热,两目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且伴有大渴之症,脉象洪大或滑数。针对此症,古代医家提出以三黄石膏汤为治疗方剂,该方由石膏、黄连、黄柏、黄苓、香豉、栀子、麻黄等药物组成,旨在清热解毒,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温毒之目的。细究这四种温病证治,可参照古代医学名著《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中的论述。该书详细记载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及治法,为我们今天理解温毒等病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治疗温毒的过程中,用药特点鲜明,一方面重视清热解毒,运用石膏、升麻、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苦寒药物以清除体内热邪;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养阴生津的重要性,采用沙参、蕆蕤、葛根、知母、人参、甘草等甘寒药物以滋养阴液,生津止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疗温毒的过程中,古代医家还采用了寒热并用的方法。尽管他们已经注意到了养阴生津的重要性,但尚未完全跳出仲景辛温散寒的法则。例如,在三黄石膏汤中,仍使用了麻黄这一辛温药物;在温疟病的治疗中,也使用了桂枝等辛温之品。这些用药特点,无疑体现了仲景药法的遗踪,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在探索温病治法过程中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关于5种温毒证治,每一种都设有专篇,兹分述如下。
(1)
青筋牵证,乃春季多发之症,主要表现为项背双筋拘急疼痛,仿佛有绳索紧缚,让人痛苦不堪。同时,患者往往伴随发热恶寒之症,体内外热交织,忽冷忽热,难以安宁。更为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脚缩不伸,步履艰难,眼中生花,视物模糊,或有眼黄之症,让人心忧不已。此症之起,多因邪气郁遏,阻滞经络,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治疗之时,需以清热解毒为要,促使邪气外达,恢复机体之平衡。对于邪气郁遏者,宜用柴胡地黄汤以治之。此方以柴胡为君,疏肝解郁,配以地黄养血滋阴,香豉和胃调中,生姜温中止呕,石膏清热泻火,桂枝温通经脉,大青、白术、芒硝、栀子仁等药共辅之,共同清热解毒,调和气血,使邪气得以外达。若邪气已外发,表现为发热已退,疼痛减轻,但仍有余热未尽者,则宜用石膏竹叶汤以善后。此方以淡竹叶、栀子仁清热利尿,黄芩燥湿解毒,升麻升阳散火,芒硝软坚散结,细辛散寒止痛,玄参养阴生津,石膏清热泻火,车前草利尿通淋。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更胜,可使余热尽退,机体康复。总之,青筋牵证虽为春季常见之症,但治疗之时需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灵活运用清热解毒之法,方能取得良好之疗效。(2)
赤脉攒证,这一病症常见于炎炎夏日,其症状颇为独特且严重。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壮热之态,体内热毒炽盛,犹如盛夏的烈日炙烤,令人难以忍受。同时,伴随着皮肉的疼痛,仿佛被烈火焚烧,痛苦异常。更严重者,还会出现口舌干燥疼痛,咽喉仿佛被堵塞,使得呼吸都显得异常艰难。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颤抖不定的症状,心神不宁,易受惊动,如同秋风中的落叶,摇摇欲坠。针对这一病症,古人智慧地创立了石膏地黄汤这一药方。此方由石膏、生葛根、麻黄、玄参、知母、栀子仁、大青、黄芩、芒硝、生地黄等多味中药精心配伍而成,旨在清热解毒,凉血生津,从而达到治疗赤脉攒证的目的。石膏,性味辛寒,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生葛根,既能解肌退热,又能生津止渴,对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之症颇有效验;麻黄则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玄参、知母、栀子仁等药,均能清热解毒,凉血滋阴;大青、黄芩则能燥湿止痢,解毒利咽;芒硝则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之功;生地黄则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生津之功,使温毒得以从下泄和外达二途而解,从而达到治疗赤脉攒证的目的。如此精心配伍的石膏地黄汤,无疑是治疗赤脉攒证的良方。在炎炎夏日,若能及时服用此方,定能缓解病痛,恢复健康。(3)
白气狸证,乃秋季时节易发之症,此时天气乍寒乍热,气候多变,人体易受外邪侵袭。一旦罹患此症,患者往往表现出暴嗽不止、呕逆频繁、气喘连连、口渴引饮等典型症状,甚至可见体热生斑之严重情形。针对咳逆症状明显的患者,传统医学推荐使用石膏杏仁汤进行治疗。此方以石膏为主药,取其清热泻火之功,辅以杏仁润肺止咳,前胡宣散风热,甘草调和诸药,梔子仁清热利尿,麻黄宣肺平喘,紫菀润肺化痰,桂枝温通经脉,大青叶、玄参清热解毒,葛根升阳解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之效,使患者得以舒缓咳逆之苦。而对于发斑症状明显的患者,则需采用石膏葱白汤进行治疗。此方以石膏、豉为主,清热解毒,辅以葱白连须、生姜散寒解表,栀子仁清热利尿,升麻升阳解毒,大青、芒硝泻热通便。诸药配合,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散寒解表,对于体热生斑之症具有显著的疗效。总之,白气狸证虽为秋季常见病症,但只要辨证施治,选用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便可使患者早日康复。然而,需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加重病情。(4)
黑骨温证,这一古老的病名,常见于冬季,其症状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此病主要表现为里热外寒,患者虽身处寒冷之中,却感到体内热浪滚滚,欲求温暖而不得。患者常常渴望靠近火源以取暖,同时又因口渴而频频饮水,这种矛盾的症状正是黑骨温证的一大特点。在病程中,患者还可能出现腰痛如折的痛苦体验,仿佛整个腰部被生生折断一般。有时,胸胁部位也会传来切肤之痛,令人难以忍受。此外,心腹臌胀、头痛、骨肉烦疼等症状也时常困扰着患者,使其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患者还可能出现口燥心闷的症状,感觉口中干燥无比,心中烦闷难安。同时,自利或洞泄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可能出现,使得患者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虚热烦渴更是让患者倍感煎熬,无论饮用多少水都无法缓解口渴之苦。在治疗黑骨温证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对于存在表邪的患者,可采用知母解肌汤进行治疗。该方由麻黄、甘草、知母、葛根、石膏等中药组成,能够发汗解表,清热解毒。而对于无表邪的患者,则宜使用苦参石膏汤进行治疗。此方包含苦参、生葛、石膏、生地黄、栀子、茵陈、芒硝、香豉、葱白等药材,能够清热燥湿,养阴生津。通过合理的辨证施治,黑骨温证这一古老的疾病在现代医学的照耀下,也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与缓解。(5)
黄肉随证,这一病症在四季月终各十八日尤为易发。患者常表现出头重如裹,项部强直,肌肤紧绷之感,甚或项部出现结核,肌肤生疮,痛苦不堪。针对此症,古人智慧地创制了玄参寒水石汤以应对。此方囊括了羚羊角屑、大青、升麻、射干、芒硝、玄参、寒水石、栀子等多味药材,合力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对于缓解病情颇有效验。在服药之余,古人还提倡灸法辅助治疗,通过灸肝俞、胆俞两穴,调和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这一疗法既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又展示了中医外治法之精妙。至于天行温病,古人更是提出了详尽的预防方法和病后调理禁忌。预防方面,内服屠苏酒,其成分包含大黄、桂枝、桔梗、川椒、白术、乌头、菝葜、防风等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清热解毒之功;外用千敷散,附子、细辛、干姜、麻子、柏实等药粉调和涂抹,能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此外,还有辟温粉外扑,其以川芎、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英粉或蚌粉等药粉混合而成,具有芳香辟秽、解毒防疫之效;鼻涂雄黄末,则是将雄黄水研成汁涂抹于鼻孔,可预防瘟疫之气入侵。病后调理同样重要,需禁饮酒和房事,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导致病情反复。同时,还需忌食生鱼肉、煮面、韭、木耳、黄鳝、水葵、豆粉、狗肉、羊肉、肠、血、生冷水果、油肥食物等,以防这些食物加重病情或影响康复。这些细致的调理禁忌,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康复的全面关怀和深刻认识。深入探讨五大温毒证治,我们不难发现其独特而精妙的三个特点。首先,在治法上,它强调清热解毒与养阴生津的双重重要性,犹如阴阳调和,相辅相成。同时,又巧妙地佐以解表、通里、利尿等方法,以达到全面而深入的治疗效果。在药物的选择上,石膏、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之药成为主用,这些药物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对病证的深刻理解,更对后世临床实践及温病学说(特别是温疫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五大温毒证在命名、症候及处方上,虽以《备急千金要方》为蓝本,但并非简单照搬。相反,对于症候的解析,它更深入地做出了病机分析,从而深化了对病证本质的认识。在药物应用上,更是新拟了方名,使治疗更加精准而有效。此外,它还从温毒之邪内郁与外达两途出发,对病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得五种温毒证的理法方药形成了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体系。最后,五大温毒证在论治上与普通温病乃至伤寒病保持了理论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不仅体现在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更体现在临床用药的某些相同之处。这些共同点反映了外感病治疗的共性,即解毒。从病因学角度来看,解毒是治疗外感病的关键所在,而五大温毒证恰恰抓住了这一核心,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