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伤寒核心方与临证心法
TUhjnbcbe - 2023/10/29 17:27: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一点 https://m.39.net/news/ylzx/bjzkhbzy/

一,伤寒核心方:

《伤寒杂病论》集外感和杂病之大成,内容博广,初学者难以很快掌握要领,经过对其总结,简明扼要列举如下,是其便于运用掌握。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补充指正。

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

2、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汤

3、虚烦证基础方:栀子豉汤

4、邪热壅肺基础方:麻杏石甘汤

5、热利基础方:*芩汤

6、心阳虚基础方:桂枝甘草汤

7、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

8、肾阳虚基础方:干姜附子汤

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

10、肺阳虚基础方:甘草干姜汤

11、阴阳两虚基础方:芍药甘草附子汤

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

13、肾阴阳两虚的基础方:肾气丸

14、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

15、少腹蓄血证基础方:桃核承气汤

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

17、痰气痞证基础方:旋覆代赭汤

18、悬饮证基础方:十枣汤

19、阳明经表里俱热基础方:白虎汤

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

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

22、湿热*疸基础方:茵陈蒿汤

23、阳*兼表的基础方:麻*连翘赤小豆汤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

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

26、太阴病基础方:四逆辈

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29、少阳病兼表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30、少阳病兼里实基础方:大柴胡汤

31、少阳兼脾胃虚寒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32、少阳兼心胆不宁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3、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

34、太阴虚症腹痛基础方:桂枝加芍药汤

35、太阴病腹痛(大实痛)基础方:桂枝加大*汤

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

37、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38、少阴阳虚水泛基础方:真武汤

39、阳虚寒湿身痛基础方:附子汤

40、虚寒下痢便脓血基础方:桃花汤

41、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基础方:*连阿胶汤

42、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利基础方:猪苓汤

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附子细辛汤

44、肝胃气滞基础方:四逆散

45、少阴客热咽痛基础方:桔梗汤

46、少阴客寒咽痛基础方:半夏散及汤

47、血虚寒凝致厥基础方:当归四逆汤

48、厥阴热利基础方:白头翁汤

49、病后腰以下浮肿基础方:牡蛎泽泻汤

50、气阴两伤低热基础方:竹叶石膏汤

51、项背僵痛不适基础方:葛根汤

52、百合病基础方:百合地*汤

53、热盛伤津口渴基础方:栝楼牡蛎散

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

55、阳*基础方:升麻鳖甲汤

56、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57、寒湿历节基础方:乌头汤方

58、中风痱基础方:小续命汤

59、血痹基础方:*芪桂枝五物汤

60、阴阳两虚失精证基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61、阴虚失眠证基础方:酸枣仁汤

62、阴虚火旺,虚烦不寐基础方:*连阿胶汤

63、心阳虚不寐基础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64、脾虚痞满不寐基础方:半夏泻心汤

65、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6、水热互结伴失眠基础方:猪苓汤

67、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基础方:炙甘草汤

68、邪去正未复之失眠基础方:竹叶石膏汤

69、脾肾阳虚不寐基础方:干姜附子汤

70、虚劳挟瘀血证基础方:大*蛰虫丸

71、寒饮郁肺咳嗽上气基础方:射干麻*汤

72、浊痰壅肺基础方:皂荚丸

73、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基础方:麦门冬汤

74、肺痈邪实气闭基础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75、风热水饮内作咳嗽基础方:越脾加半夏汤

76、肺痈脓成基础方:苇茎汤

77、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

78、奔豚证属阳虚感寒基础方:桂枝加桂汤

79、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基础方:栝楼薤白白酒汤

80、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基础方:人参汤方

81、胸胃腕气滞基础方:橘枳姜汤

82、水饮兼气机不畅基础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83、寒湿痹痛甚基础方:薏仁附子散

84、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

85、寒(饮)痰基础方:赤丸

86、阴寒痼结基础方:乌头赤石脂丸

87、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

88、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

89、虚寒性腹满痛基础方:大建中汤

90、寒实内结基础方:大*附子汤

91、寒疝腹痛基础方:乌头煎

92、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

93、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94、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基础方:苓桂术甘汤

95、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

96、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

97、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

98、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

99、下寒上燥的小便不利基础方:栝楼瞿麦丸

、湿热瘀结小便不利基础方:蒲灰散

、郁热伤阴小便不利基础方:猪苓汤

、风水夹热的基础方:越脾汤

、皮水基础方:防己茯苓汤

、气滞脾弱基础方:枳术汤

、虚寒性吐血基础方:柏叶汤

、虚寒性便血基础方:*土汤

、热盛出血基础方:泻心汤

、胃虚有热呃逆呕吐基础方:橘皮竹茹汤

、肠痈未化脓基础方:大*牡丹汤

、肠道瘀脓基础方:排脓散

、上部有脓基础方:排脓汤

、阴狐疝气基础方:蜘蛛散

、癥瘕基础方:桂枝茯苓丸

、血虚出血基础方:胶艾汤

、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基础方:当归芍药散

、胃虚寒呕逆基础方:干姜人参半夏丸

、血虚熱郁小便不利基础方:当归贝母苦参丸

、气血郁滞腹痛基础方: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腹痛基础方:下瘀血汤

、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基础方:竹叶汤

、梅核气基础方:半夏厚朴汤

、脏燥病基础方:甘麦大枣汤

、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基础方:温经汤

、缓急止痛基础方:芍药甘草汤

二:经方临证心法

1.三阳合病,取治少阳。

2.太阳之辨,重在头面: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少阳之辨,重在胸咽: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阳明之辨,重在胃肠: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3.表里合病,里实当先解表后治里,里虚当先治里而后解表。

4.自利不渴属太阴,太阴病寒饮内停、中脏有寒,故下利不渴。

自利而渴属少阴,少阴病津虚血少、真阳衰微,故下利而渴。

5.太阴手足自温,少阴手足皆冷。

6.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主开大便溏,阳明主阖大便干。

7.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临床上凡是应该发汗的疾病,若小便数,不可发汗。

8.里有寒则口中和(即口淡),胃有饮则背恶寒。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但应该注意,背恶寒证当分有饮无饮,有饮予苍术、茯苓、干姜,无饮予*参、附子。

9.凡身重者,多属皮肤肌肉湿盛;凡身体偏侧疼痛者,多属于久寒夹瘀所致。

10.心下有停水,微者短气,甚者悸。

11.瘀血证与脑系疾病关系非常大。久瘀血其来也渐,故令喜忘;新瘀血其来也暴,故令如狂。

12.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可出现小便数、遗尿。

13.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4.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能充实于四肢,故四肢寒冷。

15.三阳之脉:太阳脉浮,其位浅;少阳脉弦,其形长;阳明脉大,其体宽。

16.脉时一止就来为结,脉中止良久再来为代。

17.脉浮细乃体表气血不足的脉应,身倦卧为病传少阳的确证。

18.中取定脏腑,沉取定虚实。病属里,则脉沉;病属虚,则脉细。

19.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20.嗜卧属少阳证,鼻干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

21.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

22.《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治疗喉痹,若病在少阴,可用麻*附子细辛汤;若病在少阳,可用小柴胡汤。

23.病水者胃多虚,临证常加生姜、红枣、甘草。凡胃有停水常可致头晕。

24.凡气上冲,常诱导水一起向上,故临证多见小便不利,治当以桂枝降气冲以利小便。

25.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乃饮气逆迫所致,治当以小半夏汤。

26.麻*无桂枝则不治身痛,麻*无杏仁则无力治喘。

27.如果定时发寒热,无汗出者予桂枝汤与麻*汤合方,有汗出者予桂枝汤。

28.亡阳便是亡津液,非四逆辈大热药不足以振兴机体之沉衰而生津液、生血液。复其阳就是复其津液,是指通过调理胃气以恢复津液。

29.手足心发热多为血虚有热,若伴头痛,予小柴胡汤;若仅四肢烦热,予三物*芩汤。

30.如果感冒伴有小便不利,多为里有停水,气携水上冲所致,治疗一定要配合降气冲利小便。

31.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32.头痛连脑者,此少阴伤寒,宜麻*附子细辛汤,不可不知。

33.石膏所除之热不一定有渴,口舌干燥而烦者即可用之。若大渴引饮,乃津液大伤,临证需加人参。

34.腹胀苔厚腻用苍术,肢体有浮肿用白术。白术可用于低蛋白血症。

35.附子与干姜皆可温阳。附子振奋全身之阳,干姜温胃肠之阳;附子能止身疼痛,干姜能除腹胀满;附子主寒饮下迫,干姜主寒饮上逆;干姜证不渴,附子证脉沉微。

36.生姜与干姜并用辨治少阴病,乃清末四川伤寒大家、扶阳名家范中林常用方法。

37.呕而小便利,大有上越下泄的虚脱之候,若此时脉弱,身有微热,见厥者,唯有四逆汤以温中救里。

38.呕而发热,或发热伴腹泻,均为小柴胡汤方证。

39.大柴胡汤加石膏可以治疗中*性痢疾,小柴胡汤加石膏可以治疗噤口痢。

40.诃子常用于虚寒性腹泻,下利与矢气并作,同时对于虚寒性咳嗽、咽痛疗效好。

41.吴茱萸治内有久寒但无饮之心腹诸冷痛、头痛;干姜温阳偏化饮,止咳、止呕、止利、止血。

42.四肢厥冷吐利,若以吐为主,宜吴茱萸汤;若以利为主,宜四逆汤。

43.凡津液枯燥、口渴、困倦乏力者,宜天花粉。

44.人体机能沉衰,若病情反映在里,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用附子配干姜;若病情反映于表,恶寒无热,用附子配麻*、桂枝。

45.茯苓治心悸、心烦、肉跳,常用于神经官能症的治疗。

46.麻*汤,恶寒明显,全身痛为主;桂枝汤,发热明显,头痛为主。

47.桂枝具有治气上冲、利小便、解肌发汗之功。

48.白术既利小便,又治小便自利;酸枣仁既治失眠,也治嗜睡。

49.少腹硬,若蓄水则小便不利,若蓄血则小便不利伴其人如狂。

50.附子配白术,可治湿痹,可治尿频。

51.*芪固表实表,表虚恶风甚常用之;也可祛*,用治表虚有汗之*疸。

52.癫痫吐涎沫,可用五苓散。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53.猪苓、泽泻利尿,同时可止渴。

54.头晕伴恶心,宜吴茱萸汤;头晕伴贫血,宜当归芍药散。

55.呕而发热,小柴胡汤;呕而头痛,吴茱萸汤;呕而无他证,小半夏汤。

56.桂枝加茯苓,针对心脏病心慌、心悸效果好。

57.临证若遇烦躁、卧起不安者,宜加龙骨、牡蛎。

58.凡津液损伤后,若有表证,不可再发汗,宜用桂枝汤。

59.“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14个字就是“太阳病”提纲,即“表阳证”。记住“太阳病”是以9个字“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临床上无论什么病,哪怕是西医诊断的癌症或什么炎症等等病,只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可以按照中医理论诊断为“太阳病”、即“表阳证”而不会有错,治疗也肯定有效。千万记住中医是“对病证下药”,绝不是“对病名下药”。中医特色是“辨证论治”,不是“看病名论治”。

6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10个字是“阳明病”提纲,其实就3个字“胃家实”。临床见到病邪在胃肠,按压硬满有抵抗或疼痛,就可诊断为“阳明病”、即“里阳证”。“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胃家实”是“阳明腹实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外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也应诊断为“阳明病”。

6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这12个字是“少阳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口苦,咽干,目眩”。这是“半表半里阳证”。只要有此证,就可诊断为“少阳病”。

62.“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一大段话是“太阴病”提纲。有五个要点:①腹满而吐;②食不下;③自利益甚;④时腹自痛;⑤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病”即“里阴证”,见此一系列证候即可诊断为“太阴病”。千万记住这里的“腹满”是“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的“实满”不同,“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63.“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也。”这12个字是“少阴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而言,只要有“脉微细,但欲寐”表阴证,就可诊断为“少阴病”。

64.“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一大段话是“厥阴病”提纲。“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有6个要点如上所述。只要有这一系列病症,就应诊断为“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千万记住,治疗“半表半里阴证”时绝对不可用“下法”。

65.六经提纲。一曰太阳病,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8字为提纲。以恶寒2字为病情。二曰阳明病,以胃家实3字为提纲,以恶热2字为病情。三曰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6字为提纲,以喜呕2字为病情。四曰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3字为提纲;以食不下3字为病情。五曰少阴病,以脉细微,但欲寐6字为提纲,以但欲寐3字为病情。六曰厥阴病,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24字为提纲,以不欲食3字为病情。

66.太阳一经。经证有:伤风证、伤寒证、伤风寒证;腑证有:蓄尿证、蓄血证、蓄热证、癃闭症。

1)经证,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是也。

2)伤风桂枝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兼自汗恶风者。

3)伤寒麻*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兼无汗者。

4)伤风寒大青龙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兼壮热烦躁脉浮紧者。

5)腑证者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6)蓄尿五苓倍桂。小腹作满。

7)蓄热五苓去桂加滑石。小腹不满,口渴溺赤。

8)蓄血五苓加桃仁、红花、当归、万年霜,或桃核承气汤。小腹硬满。

9)癃闭补中益气汤。尿不得出。

10)三阳经同病桂枝汤加葛根(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经)。

11)太阳阳明经同病桂枝加葛根汤。

12)三阳经与太阴经同病桂枝汤加葛根、柴胡合理中汤。

13)太阳经与少阴经同病麻*附子细辛汤。

14)太阳当汗而不汗,表里不通壮热烦躁者桂枝加葛根汤。

15)过汗而致汗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汤。

16)下后而致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

67.少阴一经。有经证、有协火证、有协水证。

1)经证麻*附子细辛汤。脉细微但欲寐。

2)协火证*连阿胶汤。心烦不眠,肌肤干燥,小便短而咽中干。

3)协水证四逆汤。目瞑卷卧、声低息微、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

68.阳明一经。有经证、有里证(腑证较轻者)、有腑证(腑证较重者)。

1)经证葛根汤。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而不恶寒。

2)里证(腑证较轻者)白虎汤。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凉

3)腑证(腑证较重者)大小承气汤。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

69.太阴一经。有经证,有五饮证,有着痹、行痹,有阳*、阴*证。

1)经证理中汤。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手足自温。四肢禀气于胃,邪犯脾未犯胃,故虽吐利而手足尚温。

2)太阳经误下桂枝倍芍药汤。寒邪陷入太阴之内(三阴证原不在发汗之列,不该用桂枝,此方用桂枝仍是复还太阳之表也)。

3)五饮证从水湿论治,用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之法。

4)行痹、着痹。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若忽肿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

5)阳*、阴*。*者土之色,为湿热蒸动土象外呈,故周身皮肤尽*。阳*茵陈五苓散,阴*附子理中汤加茵陈。

70.少阳一经。有经证、有腑证、有半表半里证。

1)经证小柴胡汤。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

2)腑证*芩汤。口苦咽干目眩。

3)半表半里证(疟疾)。如寒热相等,即用柴胡、半夏、益智仁、牡蛎、茯苓、常山(治疟)、草果(治疟)、甘草。发热时间长,热重则加知母、石膏。发冷时间长,则加生姜。

71.厥阴一经。有经证,有纯阳证,有纯阴证,有寒热错杂证。

1)经证当归四逆汤、乌梅丸。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

2)纯阳证上攻则为喉痹用*连二冬阿胶鸡子清,下攻则便脓血(有似阳明腑证)用*连二冬阿胶鸡子*。此润燥救阴之意。

3)纯阴证四逆汤。目瞑卷卧,身重懒言,四肢逆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

寒热错杂证大剂回阳,少加*连汁。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核心方与临证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