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也来说一说文学t54f2y30
TUhjnbcbe - 2020/6/11 12:51:00

也来说一说文学


有作者撰文说:“现在的文学作品无论从艺术水准还是从思想内涵来说,其质量一点都不逊色于60、70年代乃至‘五四’时期的作品。”并把此归结于“文学的大众化”,称中国文学“回归到了文学生存的正常状态”。针对“近60年我们的文坛就没有诞生过鲁迅、茅盾、徐志摩、梁实秋,就不要说昆德拉、索尔仁尼琴了”的事实,这位作者放言:“其实不是没有诞生过,只是你没有发现。”


    看得出来,文章作者不但十分看好当前的中国文学,而且还不承认“作家的缺席”和“文学的贫困”。中国文学现实真是“回归到了文学生存的正常状态”吗?笔者仅就“文学的大众化”谈点不同意见。


    笔者手头现有西部某“著名作家”的《天堡寨的媳妇们》等4本小小说集(均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公开出版)。


        平心而论,该作家的小小说,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生活情趣。然而,其作品的人物塑造一般化,鲜有“亮点”和典型意义,文学形象感染力不强;情节设置、谋篇布局简单化,少有生动性和丰富性;文学语言欠新颖,方言口语失之打磨;题材选择欠严谨,挖掘缺乏深度和广度;表现手法陈旧、单一……某些小小说,从标题、内容到结构,与新闻通讯几无区别。


        在该作家的很多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逻辑混乱、语法错误、文理欠通、词不达意、错别字和乱用、错用标点符号的问题。仅以《天堡寨的媳妇们》为例:语句(错别字未作更改)——


    “天堡寨的媳妇们人穷志不穷,却一个比一个漂亮”,“看到二黑,就像看到300多年前的天堡寨人的创业精神”,“那粉红色的裙子下有一双最新设计的高跟鞋显得更加楚楚动人”(《天堡寨的媳妇们》);“有一回,原王主任当着丈夫的面前动起手来,丈夫眼不见心不烦,信以为真”(《西瓜村的故事》);“72计走为上”,“在沿海5万元对老同学只相当于李为民5000元的困难”(《别无选择》);“她是有夫之妻和一个天真活泼的儿子”(《爱的错误》);“果然他来了……显得有些拘束,还是那副可怜像,手里提个大皮夹……显得更加老练和成熟”(《四十岁的女人》);“显得清高自傲而满腔知识”,“他为黑妹耐心细致所感动,绝没有好印象”,“一个漂亮的弧线又陷入儿子的沉思之中”,“不要像行*上指手划脚,命令行事,真诚相待,劳动自愿”,“欣慰一下儿女幸福和快乐”(《黑妹》);“身着一级警服”,“与一个手持钢刀的罪犯搏斗,终因孤不敌众”,“通过作品反映精神岁月以及造型”,“他这种痛苦从不表露出来……他决不让疼痛埋在心里”(《小保姆和警官的故事》);(大兵说)“果树不结果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光合作用差;二是要科学施肥;三是要适时治虫”(《下派干部》);“她俨然像一个人”(《绿洲》);“10有8、9是他哥的”(《山里人家》);“谁知人有不测风云”(《社长想死》)等等。错别字(括号内字系笔者加注)——“严俊(峻)”(《成功的秘诀》);“裤档(裆)”、“到止(此)为止”、“不吃猩(腥)”、“心里咱(咋)想”、“眉(媚)眼”、“胸堂(膛)”、“咳嗖(嗽)”、“霓红(虹)灯”、“眼花嘹(缭)乱”、“入场会(费)”、“了如指撑(掌)”(《天堡寨的媳妇们》);“蒙在古(鼓)里”、“通谍(牒)”(《西瓜村的故事》);“白小骄(娇)”、“罗(萝)卜”、“肆(驷)马难追”、“假腥腥(惺惺)”、“一捧(棒)子打下去”(《别无选择》);“全(权)衡”、“皋(睾)丸”(《大白羊》);“破废(费)”、“她大(丈)夫”、“出至(自)于女人的同情”、“骄骄(佼佼)者”(《爱的错误》);“跟(眼)镜”、“存(成)见”、“报列(刊)”(《四十岁的女人》);“作(捉)贼”(《社长娘子》);“部(都)叫他杜老师”、“话语(气宇)轩昂”、“豆辨(瓣)”、“宝(保)宁醋”(《照在涪江河畔的夕阳》);“寻(询)问”、“污(诬)陷”、“人情事(世)故”、“先法(发)制人”、“没有昧(味)”(《黑妹》);“载(戴)大红花”(《二村长》);“拉(挪)动身子”、“天燃(然)气”(《枯树》);“撤(撒)在”(《生产队长老潘》);“卷(巷)道”、“耙(粑)”(《长江之歌》);“重庆出(山)区”(《山里女人的夏夜》);“干也吧(罢)不干也吧(罢)”、“老新(亲)娘”(《矮哥》);“骨水(脊髓)”、“寒喧(暄)”(《绿洲》);“背起行礼(李)”(《山里人家》);“根据有关人事(士)测算”(《老支书》);“几探(棵)桔树”、“闰(闺)女”、“抱(报)功”、“诧意(异)”、“醒未(来)”(《社长想死》)等等。就是这样的“书”,该作家是“出了一本又一本”(《天堡寨的媳妇们·成功的秘诀》)。正因为“出了一本又一本”这样的“书”,该作家从此跻身当地“著名作家”行列,受到一些人、作协组织甚至地方官员的追捧。如此这般,不知道是文学的庆幸,还是文学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大众化”?20世纪后期,在我们这个国度,剪刀加糨糊的文学“武工队”和创作“装修队”横空出世,于是便有了文学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便有了书香不足、铜臭有余的虚假创作繁荣。正是因为如此,不仅把文学扭曲,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文学形象和气质造成了伤害。饶我直言,诸如《天堡寨的媳妇们》之类,即使“等到时过境迁”后再“盖棺论定”,它也与文学毫不搭界!更遑论其作者会被“最终评定”为什么“大师”!诚如文章作者所言:“文学就是文学”。文学毕竟是一门艺术。当年胡适说要把诗写得“像诗”,鲁迅说“‘杂文’很短……不过也要有点常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有人认为,无论对文学是否深刻理解,无论对文学写作和文学语言的认知、敏感程度如何,也无论对文学文本的基本概念有无认识,反正只要能“码字”,能出版一本又一本的“书”,就是当之无愧的作家了。如此这般,不但没能了解文学的真谛,而且还是对文学的亵渎。


    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也来说一说文学t54f2y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