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牙怎么又蛀了!”
如今牙疼仿佛成了当代人的标配,十个人里有九个都在受牙病所扰。
但是根据记载,西方近代口腔医学理论与技术自年后才传入中国。
直到年,中国才拥有了第一家口腔学院——成都仁济牙科诊所(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由此可见,现代牙医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晚。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但看过牙病的人都知道,专业的牙医总供不应求。
医院,提起大半个月掐表抢号已成常态。
在四五线地区,牙科诊所往往也在少数。
那么问题来了,在现代牙科技术传入中国并推广之前,古人是怎么处理牙病的?
那些没有被及时治疗的牙,最后都去了哪里?
01现代人就是牙病多?Maybe
事实上,牙病也是有年代感的。
比如困扰当代青年的牙齿不齐、智齿发炎,在远古时期根本基本不存在。
十万年前发现的颌骨,牙齿整齐到令人叫绝。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牙齿排列不齐之所以变得普遍,或许离不开人类的进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我们的食物变得越来越精细,不需要咀嚼大量粗糙的食物,颌骨便逐渐退化变短。
不幸的是,牙齿却没有跟上这个变化过程,于是出现牙多骨少的局面,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的牙,自然挤成一团,让颜值很受伤。
而大概在20岁左右才萌发的智齿,在这场竞争中显然不占优势,于是便在牙槽骨里对其他牙齿造成挤压。
或是仅萌出部分,又因清洁不当等原因导致智齿周发炎,疼痛也就随之而来了。
另外都市白领大多生活压力大,经常处在紧绷状态,这也会加重牙病的发生。
图片来源wx我们也期待某一天,智齿在进化的过程中彻底消失,这样就再也不会发炎啦!
02治愈全靠缘?古代治疗偏方多
虽然现代牙医技术传入中国相对较晚,但古代也是有牙医的,只是以中医为主,治疗也多以服用汤方形式进行,较少引入临床外科操作。
宋徽宗时组织编撰的医学名书《*和圣济总录》,就对“口齿门”之类进行了描述。
例如“虾蟆散方”可缓解龋齿疼痛:
虾蟆散方:干虾蟆(一枚烧灰)麝香(研半钱)柑皮细辛(去苗叶各半两)白鸡屎(烧灰)青黛(研)干姜(炮)雄*(研各一分)上八味,捣罗为散,绵裹如黍米大,纳虫孔中,无虫孔者,贴一字于患处,有涎即吐。
但大多以阵痛舒缓为主,并非真正意义上清除病灶。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出现了牙病的身影。
其中提及:“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用白话说就是,仓公因为餐后不漱口、睡觉张着嘴,而得了龋齿,用苦参汤漱口多日能够缓解牙疼。
可见至少在西汉时期,古人对牙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就连大家喜爱的《甄嬛传》,都提到了牙疼。
在小说里,安陵容曾给甄嬛的哥哥介绍了一剂牙疼之方:“牙疼时取两三粒丁香咬着,可祛痛也可保持口中的香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艺术源于生活。关于牙病、牙病医治的桥段,也出现在了诸多文艺作品里。
比如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就有“和尚刷牙”的画面。
只是古人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多精致的刷牙设备,采用的刷牙方式格外古朴:以柳树枝或手指作为牙刷,蘸取当时特质的刷牙粉,在牙面擦拭。
今天,我们常在牙疼难忍时打开朋友圈或微博,发泄心中的痛苦,试图求安慰,其实古人也不例外。
语文课本里“请背诵全文”专区的常客陆游、辛弃疾、白居易、韩愈等,都曾经写过以牙齿为题材的诗。
比如白居易曾以一首《齿落辞》,诉说自己晚年牙齿掉落,进食漱口的痛苦,表达了对衰老的哀伤叹息。
齿虽无情,吾岂无情。老与齿别,齿随涕零。
——《齿落辞》唐·白居易
因《觉醒年代》再度翻红的迅哥儿鲁迅,也曾在文章里“夹带私货”,描述自己被牙痛折磨的痛苦。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还提到了他儿时被庸医偏方所骗,竟相信吃炒栗子可以缓解牙齿出血。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由此可见,不管在哪个年代,人们都为牙操碎了心。
03牙病不治,可以吗?
虽然龋齿、牙周病在初期往往没有存在感。
但如果放任不管,是会不断加深,甚至感染神经、血液,带来全身性的问题。
还有一些牙科问题是慢性的,虽然暂时不会对生活和身体造成巨大伤害,但可能在晚年时候爆发,让人生不如死。
比起那些不知道牙病如何降临,在染上牙病后束手无措只能听天由命的古代人,我们无疑幸福太多。
不仅有全面检查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可以及早预防并治疗牙科问题,帮助我们免受牙齿缺失、智齿发炎、龋齿的折磨。
还有牙刷、含氟牙膏、漱口水、牙线等丰富多彩的护理道具,让我们的及时清理口腔,将牙病发生的风险步步降低。
爱康齿科也提醒大家~为了我们的好口福,也为守护好钱包,请多关照嘴里的“伙伴们”!
每天认真刷牙,定期口腔检查,发现蛀牙一定要及时补上哦~
图片来源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