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手指布条树枝,一口气看懂古人刷牙的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 http://pf.39.net/bdfyy/

今天,来说一说牙刷。

就是现在每个人每天都会用到的牙齿保健工具,配合各种需求,如今的牙刷也是种类繁多,有超细软毛、硬毛、有便携的折叠式牙刷,本着懒惰推动科技进步的理念,越来越多的人甚至用上了电动超声波牙刷,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逐步提升,刷牙成了每天不可不做的事情,有人早晚各一次,还有些人三餐后也要刷牙。

现代的牙刷,虽然不尽相同,但在样式上却大体相似,都是长柄带尼龙刷毛,怎么看都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物件儿,那么在古代,没有牙刷的古人是不是就不刷牙呢?牙刷又是何时产生的呢?

最早的“洁牙”方法:含漱

要知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们就已经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甚至认识到龋齿的影响,《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龋齿的病例:

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在当时,医生认为龋齿的病因来源于“风邪”以及“食而不嗽”,于是仓公(即汉初著名医学家淳于意)用日漱三升“苦参汤”和针灸治好了齐大夫的龋齿。

而《礼记》中有记载:“鸡初鸣,咸盥漱”就说明在秦汉甚至更早以前,人们就已有了漱口的习惯。

而在当时,人们通常用“盐水”作为漱口水,到了后来,又用“茶水”、“酒水”等,也有清新口气的作用。

这种漱口来避免病龋齿的习惯,一直延续至后来,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提到: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

最早的“洁牙”工具:牙签

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

其中出现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长细杆物件,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

而在西晋时期,正式出现了有关牙签的文字记载,陆云在致其兄陆机的书信中说: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

可以看出,当时做工精细的牙签仍属稀罕之物,更被当做寄赠的礼物。

牙刷“替代品”出现:手指、布条、树枝

当然,智慧的古人们在漱口时,也会通过一些方式来辅助牙齿清洁,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或许就是用手指,古人称之为“揩齿”,这种方法据说是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直到今天,很多印度人民依然保持着用手指刷牙的习惯。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也可以找到僧人揩齿图像。

敦煌莫高窟壁画僧人揩齿

据家中老人描述,在上个世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也曾有过用手指粘上盐刷牙的经历。

而除了用手指“揩齿”之外,另外一种常见的就是用布条,这大概是从影视作品或明清小说得来的印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清洁牙齿,美其名曰“揩齿巾”。

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对牙齿的保健更为重视,刷牙的工具有了进一步的转变,在形状上更为接近后来的牙刷,可以说是牙刷的“雏形”,时称为“杨柳枝”。同样最早是出现在印度,印度人用杨枝刷牙,又叫木齿,后来随佛教传入我国,被古人所用。

在唐时期,杨柳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杨柳枝中含有大量的纤维,那时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士气变软,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支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个来源。《处台秘要》中记载“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即是说用杨枝把一头用嘴咬软之后,蘸上药物或者是盐擦牙,能使牙齿香而亮白。它使用起来廉价又方便,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植毛牙刷”初现,与当今差异不大

当今很多人说,“牙刷”最早见于元代郭玉诗中云:“南洲牙刷寄头日,去垢涤烦一金值。”这其实是不对的,这只是说明“牙刷”这个词在为我们所知的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初现而已。

实际上,在唐宋时候,许多人已经用上了植毛牙刷,跟我们用牙刷刷牙没什么两样。

年,考古人员在成都指挥街的唐代灰坑中,发现了四把骨质牙刷柄,其中一把现收藏于成都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

这把牙刷头部略宽,有12个植毛孔,分为两排。刷柄从中后部逐渐缩窄、加厚,所用的毛,多为马尾毛。

这把唐代灰坑牙刷的发现,将中国人使用牙刷的历史往前推到唐朝。

成都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牙

再后来,多处证据表明,牙刷已经被普遍使用。

年,考古学家从辽国附马卫国王墓的陪葬品中,发现两把骨制刷柄。

根据考古报告的描述,骨柄长约19.50厘米,一端有8个穿透的植毛孔,分为两排,每排4孔,小孔有植毛痕迹,植毛面的孔径略大于背面的孔径,骨柄呈长条状,植毛部则为扁平长方体,“制法极似现代的标准牙刷”。

辽代植毛骨质牙刷正背面

此外,从辽墓壁画中也发现了疑似牙刷的图像。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墓壁画中,有一幅《梳妆侍奉图》,图中一名女子正在弯腰梳妆,在她面前的梳妆盘上,放着木梳、化妆盒、以及一根长柄的刷子。

有人推断,这应该也是一根牙刷。

《梳妆侍奉图》及其线描图

而“牙刷”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南宋。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写道: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

其中还收录了一堆杭州的名牌商店名单,其中有“狮子巷口徐家纸札铺、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陈花脚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铺。”

其中的“牙刷子”即为牙刷,可见当时,牙刷已经作为货物在市场上售卖,并且还出现了诸如“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的牙刷专卖店。

而且在当时,对牙刷的使用还有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南宋人周守忠编写养生书籍《类纂诸家养生至宝》,甚至专门讨论了用牙刷来刷牙的时间要不要安排在早上: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

“牙粉、牙膏”的出现,刷牙无限接近于现代

宋代果然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宋人的生活质量也极其之高,养宠物,做美容,牙齿保健这一块,自然也不能落后。

据史料记载,在宋时,就有了牙膏、牙粉出现,配合牙刷使用,以清洁和保护牙齿。

宋代一部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中抄一条牙膏方子: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曾自己配制过牙粉。

他把松脂和茯苓晒干捣末,筛出细粉来装袋,这便是“苏氏牙粉”。刷牙时,先把一小勺牙粉放嘴里,喝口水,漱一下,吐出,然后再刷牙。

这些牙膏和牙粉,既可以醮在手指上擦牙,也可以抹在牙刷上使用——就跟我们现在的用法如出一辙。

宋代之后,刷牙已经成为了全民保护牙齿的普遍意识,虽说如此,但对于贫苦人家来说,依然保持折“揩齿”的做法。明代冯梦龙辑录的民歌集《童痴二弄》第八卷收有一首南方情歌:吃个镜子来里做眼,编筐着弗得个蓬尘,牙刷子只等你开口,绊头带来里缱筋,眉刷弗住介掠来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

不仅提到了牙刷,还很形象地描绘了刷牙时的动作:刮舌、掀嘴、撩唇。详细度甚至比一些今人还高,而之中提到的“眉刷”也表示在当时,牙刷毛的选材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改用更细更软的“眉毛”。

牙刷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到了明清时代,牙刷的形状已经几乎定型,而在选材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转变,总的说来就是改马尾为猪鬃,在西方《发明大全》中有明孝宗朱祐樘用兽骨和野猪鬃毛制作牙刷的记载,更是把牙刷的发明归属到明孝宗身上,其实,这是不严谨的。

到了清代,牙刷的应用已经有了进一步普及,年,中国制造的牙刷其清洁面垂直于刷柄,用从野猪肩胛部位割下的毛,植入竹柄上制成。而当时的西方还处于用手指或亚麻布浮石粉擦牙的阶段。

直到后来,一名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牙刷大为惊奇,并将样本和制作工艺带回欧洲。

年,尼龙的发明,牙刷彻底拜托了动物毛,也从此,牙刷也开始成为现在我们最熟悉的模样。

再后来,刷毛一再被细化,刷牙也不再成为需要小心翼翼的事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