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稻飞虱致水稻严重减产这样防治一亩田能多 [复制链接]

1#

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在我国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全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5%,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年全国种植面积.24万hm2,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3,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3.58%,因此水稻的可持续稳定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国土资源部年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保有量为1.亿hm2,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耕地面积为17.3亿hm2,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排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印度。我国人口众多,且平原较少,多丘陵、荒漠,人均耕地面积仅0.hm2,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26hm2。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如何高效、安全的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显得格外迫切与重要。

褐飞虱仅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除取食水稻外还可取食稗草、看麦娘、早熟禾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并完成世代,但水稻为其最适宜的寄主;灰飞虱危害水稻、小麦、稗草、游草、双穗雀稗、看麦娘、结缕草、蟋蟀草、千金子、白茅等多种禾本科杂草。稻飞虱主要通过刺吸茎叶组织汁液,使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结实率下降,严重时可造成“冒穿”或“虱烧”,导致减产或失收;同时稻飞虱雌成虫在水稻植株上产卵时会刺伤稻株茎叶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促进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散失,破坏输导组织,最终加重水稻受害程度;另一方面稻飞虱还是多种病*病的传*媒介。

据报道,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安徽等9省区发生面积高达12万hm2(段康德,)。褐飞虱传播的齿叶矮缩病*病和草状矮化病等,在我国福建、广东和广西局部发生,威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已经成为危害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害虫。

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由于年南方稻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和南部、福建、广东东北部等地气温偏高,长江中上游和江淮稻区降水偏多,适宜的气温和区域性降雨将促使稻飞虱发生代次增加、为害期延长。

后期,稻飞虱在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区和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单季晚稻区等虫源基数大、褐飞虱比例高且寄主生育期适合的地区大发生风险高。

对于稻飞虱的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

(1)合理利用稻飞虱抗性水稻材料,通过栽培措施提高水稻群体的抗性,或通过外源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诱导水稻产生抗性,达到控制稻飞虱的要求。

(2)通过气象学等相关学科来监控稻飞虱迁飞情况,多地联防联控,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了解稻飞虱迁出地和迁入地水稻种植情况及防治情况。

(3)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及耕作制度来控制稻飞虱的危害。

(4)使用化学药剂和生物防制剂对植物病害进行治疗或防虫治病。

不同于传统化学药剂,利用生物源农药来防控害虫可以避免农药残留(Residue)、天敌伤害使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和靶向病虫抗药性增强(Resistance)的“3R”问题,同时化学药剂的不规范使用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着国家对化肥和农药的管控越来越严格,生物源农药将掀起一场绿色风暴。大多数生物源农药活性成分复杂多样,可以通过多位点共同作用来防治病虫害,这一点与中药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与传统农药复配或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农药复配,能达到提高防效、减少用药量的目的。一个成熟的农药品类需要漫长的研发周期和推广流程,通过与生物源农药复配可以有效延缓抗性的产生,这一点在苏云金杆菌和核型多角体病*的应用上已有所体现。

截止年12月31日,在有效登记状态的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有个,产品个(此统计数据未包括农用抗生素和天敌)。近5年来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和产品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88%和9.46%,显示我国生物农药登记数量在稳步增加,生物农药正在蓬勃发展(李友顺)。目前生物农药中植物源农药主要有藜芦碱、苦参碱、小檗碱、香芹酚、蛇床子素、苦皮藤素、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等。

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控稻飞虱,易使稻飞虱产生耐药性。由于长期使用吡虫啉、噻嗪酮,褐飞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因此在生产中建议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使用次数,交替使用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等药剂或其复配药剂,以有效控制稻飞虱为害,延迟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地区稻飞虱抗性不同,请根据当地情况灵活用药;三唑磷、氧乐果、菊酯类可刺激稻飞虱生殖,大量使用引起猖獗;多菌灵刺激褐飞虱生长取食、井冈霉素促进褐飞虱繁殖和卵*蛋白发育。

田间试验植物源杀虫剂对稻飞虱防效

王召等通过稻茎浸渍法和药膜法对4种植物源杀虫剂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藜芦碱、苦参碱单剂和烟碱·苦参碱复配产品对褐飞虱3龄若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卢行尚等通过田间试验发现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对晚稻后期高密度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3、7d的防效分别达到87.5%、92.9%和95.9%,均优于25%扑虱灵、10%吡虫啉等常规药剂,防效差异性显著,值得推广应用。谌江华等通过对4种生物农药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比较,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和苦参碱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高于化学药剂吡虫酮和噻嗪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